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IN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本期特稿

  • 蒙医生理学视角下“心-脑轴”理论探讨

    松林;关丽炜;美丽;都丽娜;

    为完善传统民族医药理论体系、精准指导蒙医临床诊疗实践活动并夯实文化自信根基,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古今医学文献,从蒙医生理学范畴深入剖析心脏与大脑的相关性,挖掘其深层理论内涵。蒙医阴阳学说所指导的胚胎学理论是“心-脑轴”理论的关键基础;在体素平衡理论指导下,赫依通过协调调控作用,成为维持“心-脑轴”生理功能稳态的核心动力;感识的循行传导是“心-脑轴”实现对机体感觉与思维活动全面支配的重要通路。深入挖掘传统民族医药理论,对蒙医临床疾病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提高临床疗效、优化治疗策略及推动蒙医临床学科现代化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2025年03期 v.40;No.175 1-5+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生命科学

  • 基于网络药理学解析木香二味汤治疗中耳炎的作用机制

    张宏飞;刘宝嘉;包莉莉;美玲;许良;乌兰格日乐;

    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解析木香二味汤治疗中耳炎的作用机制。从TCMSP、TICMP数据库和文献中筛选出木香二味汤治疗中耳炎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借助Genecards数据库筛选中耳炎疾病靶点,用Venn图找出二者交集靶点即潜在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交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版本3.9.1)筛选核心靶点并用“Network Analyzer”进行可视化分析,运用DAVID网络数据库和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基因做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蛋白配体与受体(活性成分)关联及结合能力。通过TCMSP网络数据库筛选出24个主要活性成分、89个交集靶点及237条信号通路,蒙药木香二味汤对中耳炎的治疗呈现出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其配伍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40;No.175 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干旱胁迫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考妍;靳亚楠;李建波;刘志萍;徐寿军;

    大麦具有较强的抗旱性,是旱地种植的先锋植物。不同大麦品种对不同浓度干旱胁迫响应不同,探究干旱胁迫对大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5个不同基因型大麦为材料,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萌发期设置0%、10%、20%、30%共4个浓度处理,苗期设置0%、10%、20%、30%、40%共5个浓度处理,研究不同胁迫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不同品种大麦萌发期各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芽长受抑制作用明显;苗期除地下干质量在30%浓度处理时表现为较强的抗旱性外,其他指标均受到抑制,其中,地上鲜质量、地上干质量受抑制作用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萌发期,浓度为10%、20%时07B083的抗旱性较强;在苗期,浓度为10%、20%时甘4的抗旱性较强。

    2025年03期 v.40;No.175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浅埋滴灌下氮磷双移对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赵宏哲;张玉芹;张瑞富;刘兴阳;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氮磷双移(氮肥后移、磷肥下移)对春玉米吐丝后根系特性的影响,以常规常量施肥为对照(CK),设氮磷双移氮磷双减30%(P1N1)、氮磷双移氮肥减施30%(P1N2)、氮磷双移磷肥减施30%(P2N1)和氮磷双移常量(P2N2)等4个处理,测定吐丝后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根系酶活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P2N2处理10 cm土层根幅和根条数无显著变化,20、30 cm土层根幅显著减小,而根条数明显增加;3个土层根系SOD活性均为吐丝期无显著变化、乳熟期显著增高,POD活性吐丝期和乳熟期均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减小;氮磷双移下,10、20 cm土层根幅氮肥减施30%无显著变化;根条数磷肥减施30%下,P1N1与P1N2差异不显著;磷肥常量下,P2N2>P2N1,30 cm土层根幅和根条数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根系SOD、POD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3个土层均表现为P2N2>P1N2>P2N1>P1N1,MDA含量吐丝期差异不显著,乳熟期表现为P1N1>P1N2>P2N1>P2N2。

    2025年03期 v.40;No.175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西辽河平原灌区氮高效玉米品种筛选及栽培优化分析

    李佳锴;李志刚;

    以10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0、180、270 kg/hm~2等3个氮素水平和6×10~4、9×10~4株/hm~2等2个种植密度,研究各品种在不同供氮条件下的产量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先玉335、新玉108、科河699为高产品种,先玉335、科河699在2种不同密度下均为双高效型品种,新玉108在6×10~4株/hm~2种植密度下为高氮高效型,在9×10~4株/hm~2种植密度下为双高效型;种植密度为9×10~4株/hm~2时双高效品种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14.5 t/hm~2),较其他品种产量平均增幅13.7%~18.7%。因此,在西辽河平原灌区,选择氮素水平270 kg/hm~2、密度9×10~4株/hm~2条件下种植先玉335、科河699等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进行合理田间管理,可实现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

    2025年03期 v.40;No.175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272份谷子种质资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李怡萌;周伟;文峰;金晓光;包雪莲;周亚星;

    以272份谷子种质为研究对象,以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以预试验确定的20%为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最适浓度,设置蒸馏水(CK)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测定谷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等9个指标,采用抗旱系数(DC)对谷子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各测定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将9个鉴定指标转换成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2.49%;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指标之间皆呈极显著正相关。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严重抑制谷子萌发和根、芽的生长,且干旱胁迫下不同指标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综合隶属函数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及熵权TOPSIS分析结果表明:抗旱性最强的品种为九谷41;K-means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抗旱性划分为2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总体抗旱性优于第Ⅰ类群;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表明可将9个测定指标作为谷子萌发期抗旱鉴定的客观评价指标,D值为适宜的抗旱评价方法。

    2025年03期 v.40;No.175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特定糜子品种(系)选育侧重性指标研究

    程瑞宝;温雅辉;张杰;王振普;董春浩;张立媛;

    为明确高产及特殊株型糜子品种(系)选育的农艺性状指标,以40份糜子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产量的农艺性状进行侧重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中,生育期变异幅度最大,主茎粗变异幅度最小;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质量>主茎节数>主茎长>主穗长>生育期>主茎粗>穗茎长;相关分析显示,生育期等5个性状与产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穗茎长和主茎粗与产量间相关性未达到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40份糜子品种(系)的主信息主要集中在前3个主成分中,累计贡献率达78.69%,其中,PC1与生物产量形成有关,PC2与穗发育有关,PC3与株型及抗倒伏能力有关。综上,在选育高产及特殊株型糜子品种(系)目标下,应对主茎长、穗茎长、主茎粗及千粒质量4个性状予以侧重性关注。

    2025年03期 v.40;No.175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工程与信息技术

  • 基于BP和PNN神经网络对英文字母电子签字识别的研究

    王晓娟;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电子签字已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针对大写英文字母电子签字的识别问题,采用“外边轮廓提取方法”对电子签字进行处理,并运用BP神经网络以及PNN神经网络对识别结果加以检验。结果显示,经“外边轮廓提取方法”处理的电子签字,其识别正确率可达到90%以上;而未经该方法处理的电子签字,识别正确率仅在60%左右。在相同条件下,PNN的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BP神经网络。

    2025年03期 v.40;No.175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SE-Connection Pyramid Network网络的蛋白质-DNA结合位点预测

    张辰瑞;姜静清;赵芳;宋佳智;

    蛋白质与DNA的结合过程对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及调控至关重要,准确预测蛋白质上的DNA结合位点对于理解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一种基于SE-Connection Pyramid Network(SECP-Net)网络的蛋白质-DNA结合位点预测模型,该模型结合了金字塔结构及Squeeze-and-Excitation模块,能够有效提取多尺度特征并动态调整特征通道的权重。通过对PDNA-62和PDNA-224数据集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SECP模型在多个评价指标上均优于传统模型,展现出其在蛋白质-DNA结合位点预测中的良好性能。

    2025年03期 v.40;No.175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地方高校外语实验室数智化建设路径分析

    陈晔;

    在智能教育浪潮的推动下,高校外语实验室的数智化建设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关键举措。然而,地方高校在外语实验室数智化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界定数智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外语实验室数智化建设的必要性,剖析了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基础设施升级、智能教学平台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师技能提升和管理体制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2025年03期 v.40;No.175 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基础科学

  • 4维球面上的测地线

    罗学民;包图雅;刘秀雨;

    单位球面S~2和S~3的相关研究相对成熟,为了得到单位4-球S~4上的测地线,对S~2和S~3进行了研究,把S~2和S~3的测地极坐标推广到S~4中,通过对S~4的研究和分析,得到了单位4-球S~4上新的标架并定义了黎曼度量g,同时计算出黎曼流形(S~4,g)的Levi-Civita联络的系数,并得到了黎曼流形(S~4,g)上的测地线的方程。

    2025年03期 v.40;No.175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无铅双钙钛矿Cs2Zr X6(X=Cl,Br,I)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王小萌;欧天吉;马新军;

    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凭借其结构多样性和卓越的光电特性,已成为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相较于传统铅基钙钛矿,此类材料保持带隙可调、强光吸收等本征优势的基础上,兼具环境友好性和制备经济性,使其在太阳能电池、发光器件及光电传感等光电子器件领域呈现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如何实现材料稳定性与光电性能的协同提升仍是制约其应用的核心挑战。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Cs_2ZrX_6(X=Cl,Br,I)体系的结构、电子和光学性质。理论计算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均呈现间接带隙特征,带隙值随卤素离子Cl→Br→I变化呈显著递减趋势(5.03→3.99→2.79 eV),证实卤素调控对电子结构影响显著。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材料在紫外光区展现出优异的光吸收特性,吸收系数达到10~5cm~(-1)量级。对Cs_2ZrX_6全面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高性能无铅钙钛矿光电探测器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40;No.17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卤代乙烷水解反应机理的团簇化模型理论研究

    赵金月;李晗;王静;张强;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和团簇化模型对卤代乙烷在水溶液中水解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水解反应产物为乙醇和HX(X=F,Cl,Br)。CH_3CH_2F、CH_3CH_2Cl、CH_3CH_2Br的气相单水分子水解反应主要路径ret-S_N2能垒分别为2.76、2.62、2.45 eV。当采用极化连续隐式溶剂效应,能垒分别为2.47、2.20、2.15 eV,体现了水的催化作用和溶剂效应。卤代乙烷随着水合程度的提高,碳端和卤素端的水分子间逐渐形成氢键环,水解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沿氢键环的质子转移,氢键网络结构促进了水解反应,随水化程度增加,主要反应路径转变为inv-S_N2反应。CH_3CH_2F、CH_3CH_2Cl、CH_3CH_2Br能垒分别降低0.79、0.25、0.22 eV,0.60、0.14、0.13 eV,0.55、0.11、0.09 eV。水分子数为4时,氢键网络环状结构达到饱和,质子沿十元环氢键链进行转移。当甲醇作为混合溶剂或氢键链中有甲醇分子参与氢键链的形成及质子转移的协同过程时,混合溶剂并未破坏氢键网络的形成及取代反应的质子转移的协同性。

    2025年03期 v.40;No.175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